【隐秘的三国(28)】
【主笔:朱晖(闲乐生)】
200年春天,也就是建安五年的那会儿,曹操先把内部董承搞的那场叛乱给摆平了。然后呢,他瞅准袁绍还没带着大军往南冲的时机,心想,干脆先把刘备那小子给解决了再说!
其实吧,在去年秋天那会儿,曹操就已经尝试让刘岱和王忠去攻打小沛了。刘备一听说这事儿,简直是乐开了花,他还特意跑到城楼上,对着那俩人说:“就算你们来上一百人,对我来说也没啥大不了的;要是曹操亲自来,那还说不定呢!”就是说,你们这种小喽啰,就算来一打,也不够看的,要是曹操亲自动手,胜负还难讲呢!
刘岱和王忠,虽说在江湖上名头不响,但他们心里可不这么认为。一听到别人小看他们,立马火冒三丈,带着兵马就日夜不停地攻打小沛。结果呢,不光没打赢,还折了不少兵马。没办法,只能写信给曹操求帮忙,信里还一个劲儿地说刘备怎么怎么瞧不起他们。
曹操心想,刘备这家伙,才离开没几天就开始摆架子了,还表现得挺想我。既然这样,我干脆去小沛走一趟算了。而且,听说董承在被处决前招供,说刘备也掺和了那档子事儿。这下曹操可真是气不打一处来,再也忍不下去了。
——看来,这家伙绝不是那种可以随便指使的人,他实际上是个真真正正的大佬。而且,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佬,向来都是他算计别人,别人休想占到他的便宜。
——赶紧下令!咱们的人马立刻向徐州进发!现在就行动!
没想到那些将领们一个个都坚决不同意,袁绍和曹操的大战眼看就要打起来了。这时候不去紧盯着袁绍那边,反而要往南去打刘备,这不是明摆着往火坑里跳嘛?
就只有郭嘉一个人站在曹操这边,他说:“袁绍这人反应慢,还老爱疑神疑鬼,拿不定主意。他手下的谋士呢,一个个又互相眼红,根本不用怕他们。刘备那边刚拉起队伍,人心还没稳呢。主公要是带兵去打东边,一下子就能搞定他们。”
郭嘉说的那句话,后来就成了大家觉得他特别能预见未来的证明,让好多粉丝都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但我心里头总琢磨着,这事儿恐怕没表面上看那么简单。郭嘉到底是凭啥断定袁绍一定不会瞅准机会往南打呢?难道就凭他在袁绍那儿待过几天,对人家有那么一星半点的了解?这想法也太草率了点吧。要是万一猜错了,曹军可就得遭大殃了,那后果不堪设想啊……
不过,曹操就是听了郭嘉的那句话,决定先去攻打刘备。结果,事情还真就如郭嘉预料的那样,袁绍没有来插手,而刘备也确实弱不禁风,一看形势不妙,立马就逃跑去投靠袁绍了。
难道说国家真的是未卜先知,计划周密无比吗?咱们得琢磨琢磨,国家是不是真的有那种超乎寻常的预见能力,能把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。这事儿听起来挺玄乎的,但咱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。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,肯定得考虑方方面面,也得有不少专家在背后出谋划策。所以,有时候看起来像是国家提前都算好了,其实背后可能是有一整套科学的决策流程在支撑。当然啦,咱们也不能说国家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百分之百的完美无缺。毕竟,世事难料,总有些突发情况会出现。但是,从大体上来说,国家还是能够把握大局,做出相对明智的选择的。所以,咱们得理性看待这事儿,别一股脑儿地就觉得国家是“神机妙算”。国家也是由人组成的,也是靠智慧和努力来治理国家的。咱们得相信国家的决策能力,但也别盲目崇拜,得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。
我实在是难以相信这事儿啊!
说实话,所有的聪明策划和巧妙安排,都得靠把情报收集工作做得既全面又仔细才行。
记住啊,曹操的暗中行动和情报收集工作,都是由一个叫郭嘉的人来掌管的。
因此,袁绍那边打仗的准备还没搞定,他的那些谋士们正窝里斗呢,刘备的军队心里也不踏实。这些关键的消息都能飞快地传到郭嘉耳朵里,这就是为啥他和曹操能果断下决定,最后还打了个大胜仗的根基和条件。
刘备这下可愣住了,他原本琢磨着袁曹两家马上就要大打出手,自己就可以悠哉游哉地在南边占地盘、扩队伍,等他们打得精疲力尽,自己再出来捡个便宜,把这算盘打得啪啪响,所以才敢那么嚣张地去撩拨曹操。谁承想,曹操这家伙比他还横,竟然两边开战都不怕,真的就打过来了。
所以刘备到头来还是没法接受这事儿,就带了几十个骑兵出去探探虚实,没想到还真是曹操来了。刘备心里那叫一个郁闷,他手头那号称的数万大军,现在都分散在各处攻城略地呢,哪还能凑出人来跟曹操的大军对抗?到了这一步,刘备觉得自己得为看走眼付出代价了,不然硬碰硬的话,只能是白白送死,还会让袁绍背锅。这种亏本的买卖咱可不干!他一咬牙,连城都没回,直接调转马头,撒腿就跑,又把老婆孩子给落下了,连一起睡觉的好哥们儿关羽张飞也顾不上了。毕竟,只要青山还在,就不愁没柴烧,还是去北边投奔袁绍吧!只要心还在,梦想就在,以后老婆孩子还能再有;看淡成败,人生才豪迈,关羽张飞迟早会跟上来的……
《孙子兵法》里的谋攻篇讲了这么个道理:“打仗的时候呢……要是敌人数量和我们差不多,咱能打;敌人比我们人少,咱能跑;要是敌人太强大,咱能躲。”刘备这家伙,在军事上有一手绝活,比汉朝和魏国的那些大佬们都要强,那就是逃跑的本事。他眼睛一眨,就能看出啥时候跑最合适,往哪儿跑最安全,还有哪条路跑得最快。他想跑就跑,没人拦得住,这样他就能保存实力,以后还有机会翻身。这逃跑的功夫,是从他老祖宗刘邦那儿传下来的,谁也比不了!像吕布、袁术那种明明不行了还硬撑,最后越搞越糟,连翻身的机会都没了的笨蛋行为,刘备是绝对不会去做的!
当反曹的刘皇叔到访时,袁绍父子那是真心实意地敬重他,特地跑到邺城外头两百里远的地方去迎接,这待遇比平常高出好多倍呢,一般人才出城三十里迎接。要说汉末这些大佬里头,论排场、讲面子,袁绍那可是数一数二的。话说回来,早在九年前,就是公元191年的时候,刘备的老师卢植回老家养老,袁绍那时候是冀州牧,他还特地请卢植当军师呢。还有啊,袁绍的大儿子袁谭,也被刘备在当豫州刺史的时候推荐过,说是茂才。所以说,这两家子虽然以前没见过面,但关系一直挺不错的。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根据王粲写的那本《汉末英雄传》里头讲(备注一下,这是本古籍哈),刘备这家伙,老早以前就把曹操跟他偷偷商量怎么对付袁绍的计划,转头告诉了袁绍。这一来,袁绍对曹操那可是更加小心提防了。这么一看,刘备这家伙的心思比咱们想的还要深沉狡猾,曹操呢,反倒是比咱们以为的还要单纯,说话也没个遮拦,把一片真心都错给了不该给的人,这下可真是栽了大跟头了!后来曹操知道了这事儿,心里头那叫一个痛啊,据说还一气之下把自己的舌头给咬破了!真是悲剧啊,这结局可不是我想要的;别再给我添堵了,我现在都已经找不着北了;啥也别说了,就让眼泪自己慢慢流下来吧……
另一边,曹操把张飞给赶跑了,占领了小沛,还顺手抓走了刘备的两个妻子。接着,他士气大振,又打下了下邳。下邳的将领关羽没来得及溜掉,就也像刘备那样,觉得好汉不吃眼前亏,先投降曹操再说。曹操心想,收不了刘备,收关羽也行,于是就给了关羽个偏将军的职位,这个官儿只比夏侯惇、曹洪、张绣他们几个小点。对于挖人才这事儿,曹操向来都是使足了劲儿去做。
哎,没想到关羽最后还是跟曹操拜拜了,他心里头装的只有刘备大哥。曹操对他再好,那也是白搭,关羽心里头压根儿就没地儿给曹操留了。
打完下邳后,曹操立刻带着军队往东海那边赶,跟昌豨干了一仗,结果昌豨被打败了。没办法,昌豨只能又一次向曹操投降,老老实实地听从曹操的安排。
就这么着,曹操带着军队东奔西跑了两千多里地,收复了徐州的三个郡,把刘备给赶跑了,还活捉了关羽,让昌豨投降了,打败了好几万的敌人,你猜怎么着?这一切竟然就在短短一个月里搞定了!曹操那是下了大决心,行动迅速,像飞一样行军打仗,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超级奇迹!话说回来,曹操打徐州那会儿是建安五年的正月,袁绍呢,二月就到了黄河北岸的黎阳。要是曹操没这么快搞定徐州,被刘备和昌豨再拖上一两个月,那袁绍和曹操谁能赢,可就真说不定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就算情况这样,汉朝的大臣里还是有人对曹操没啥信心,就像那个大名鼎鼎的学者孔融,他居然在许都城里头到处宣扬悲观论调,说:“你看袁绍,地盘大,兵力强,手下还有田丰、许攸这些聪明人在出谋划策,审配、逢纪这些忠心耿耿的人在管事儿,再加上颜良、文丑这两个勇猛无比的将领带着兵,咱们恐怕打不过吧?”荀彧一听这话,赶紧把这消极念头给打压下去,反驳说:“袁绍的兵虽然多,但军纪不严。田丰这人太刚硬,老跟上级对着干;许攸呢,贪心不足,啥也管不好。审配独断专行,没啥谋略;逢纪呢,固执己见,自以为是。这两个人留在后方管事,要是许攸家里犯了法,他们肯定不会手下留情,不留情的话,许攸就得闹事。至于颜良、文丑,不过就是匹夫之勇,咱们打一场仗就能把他们抓住。”荀彧这一番话,不光把袁绍手下的田丰、许攸、审配、逢纪、颜良、文丑这些人的性格都说透了,还神奇地预言了他们每个人的结局,比那些算命先生准多了,真是让人惊讶!
说起来真是离奇,审配后来因为许攸犯了事儿,竟然把许攸的老婆孩子给抓了。许攸气坏了,二话不说就跑到曹操那边去了,还给曹操出了个主意,攻打乌巢,结果袁绍的霸主之路就这么被断了。
这事儿也太巧了吧?这哪像是预言啊,简直就是提前写好的剧本,就等着审配和许攸这两个主要人物上场表演了呢。
荀彧为啥能这么厉害呀?感觉他比郭嘉还要牛气冲天呢。
说白了,就是再聪明的计划,也都是靠全面又仔细的信息收集来支撑的。
荀彧这人特别聪明,他可不是光靠曹魏那边厉害的情报系统,关键是他有个超级给力的内线,就是他亲哥荀谌,这人在三国时期那可是相当神秘的一个角色。
荀谌,大伙都叫他友若,是袁绍手下的大谋士。以前他还当过说客,帮袁绍把冀州牧韩馥说服了,让韩馥直接把冀州给交了出来,立下了大功。可奇怪的是,官渡之战那会儿,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,在史书上再也找不着他的影子了!还有件事挺值得注意,荀谌的儿子荀闳,后来跑到曹魏那边当官去了,做的是太子文学掾,是曹丕的心腹手下。而且,从曹丕写的《与钟繇谢玉珏书》里头也能看出来,荀闳跟曹丕、曹植兄弟俩关系都挺铁。你想啊,要是荀谌真的是袁绍的铁杆粉丝,这事儿根本就不可能发生。
说起来,韩馥和荀谌、荀彧都是颍川的老乡,他在颍川那地方挺有名望的,是个老资格。他当冀州牧那会儿,招揽了好多颍川的读书人给自己当手下。他算是魏晋时期颍川这一派势力的老祖宗。早些时候,荀谌帮袁绍劝韩馥投降,心里想着的是保护颍川派的整体利益。可谁承想,韩馥一交出冀州,袁绍就翻脸不认账了,老是找韩馥一家的麻烦,最后硬是把韩馥逼得自杀了。可能就是因为这事儿,荀彧、郭嘉这些颍川派的大佬们才离开了袁绍,跑到曹操那边去了。另一边,荀谌、辛毗这些颍川籍的袁绍手下,走上了条特别不容易的路,他们一直忍着,最后靠曹操的力量干掉了袁家,算是给老主子韩馥报了仇。
从这事儿能看出来,袁绍虽然擅长搞些宫斗的小把戏,但他心眼儿小,胸襟远不如曹操宽广。这样一来,袁绍的队伍就发展得扭曲了,大家心不齐,不团结。最后他失败灭亡,那也是预料之中的事儿。
另一边,刘表在会见了袁绍派来的密使后,虽然爽快地答应出兵帮忙,但心里还是对曹操有点犯怵,犹豫不决。于是,他打发手下的智囊韩嵩去曹操那边探探底细,等摸清楚情况再说。
在建安五年的头几个月,刘表派了韩嵩他们一行人跑到官渡战场去见曹操,曹操特别高兴地接待了他们。俩人聊得挺投机,聊完后韩嵩就像是被东汉光武帝的马援附体了一样,一回襄阳就开始猛夸曹操,还使劲劝刘表把儿子送到许都去当人质,表示要归顺朝廷。刘表一听,气不打一处来,心想自己是正宗的汉朝皇室成员,又是党人的头头,以前还得过“八及”、“八顾”、“八俊”这三个党人的大奖,简直就是东汉末年的政治红人。曹操呢,不过就是个“阉人后代”,你韩嵩怎么就去巴结他呢?这不是瞎搞嘛!刘表火大了,想当场就把韩嵩给宰了,好让其他人长长记性。可韩嵩是南阳的大户人家,在荆楚一带很有威望,所以大臣们,还有刘表的老婆蔡氏都跑出来帮他求情。刘表没办法,只好给韩嵩下个台阶,把他关进牢里以示惩罚。这事过后,刘表开始怀疑手下人的忠心,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了。就在这时,孙策突然出手,猛攻江夏,把江夏太守黄祖和刘表派去的援军打了个落花流水,这一仗下来,刘表这边死了好几万人,实力大减。
那时候,长沙的太守张羡带着他手下的长沙、零陵、桂阳、武陵这四个地方,一起起兵跟刘表对着干。还有交州那边的牧守张津,也是不停地派兵来打刘表。再加上呢,去年冬天,就是199年那会儿,孙策为了给老爹报仇,带着大军一路往西打到了江夏,把刘表的大将黄祖给打败了,还杀了刘表的侄子刘虎和他的手下韩晞他们两万多号人,有的人跳水逃跑结果淹死了,也有一万多人。孙策还抢走了刘表六千多条船。这些事情加在一起,真是让刘表头疼得不行,实力也大不如前了。
张绣那边突然反叛跑了,家里的大臣们也是各有各的想法,乱成一锅粥。再加上后面还出了乱子,黄祖那边被打得惨败。这样一来,刘表就算是想争夺中原的地盘,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最后,他也只能干瞪眼看着,啥也没做,一直到他去世都是这么个状态。
在真实的历史记录里,虽然没直接说南方的那些叛乱是曹操在背后捣的鬼,但咱们得留意这么一点,张羡身边出谋划策的桓阶,后来变成了曹操和曹丕身边的红人。他先后干过主簿、尚书、尚书令这些大官,还被封了安乐乡侯。汉朝到魏国换代那会儿,桓阶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曹丕的,他到处宣传,忙前忙后,比谁都积极。而且啊,桓阶以前还是孙坚的学生,他胆子特别大,曾经豁出命去从刘表那儿把孙坚的尸体要了回来。这么一看,他和刘表的死对头孙家关系也挺好。
袁绍原本指望的三路帮手,结果张绣转头就站到了曹操那边,刘备那边也一下子被击垮了,刘表自己还忙不过来。这让袁绍挺头疼的,现在他就剩下老家汝南这条退路了,得好好把握住机会。
因此,袁绍特别看重汝南这个地方,他不停地派人过去,联系以前袁家的学生和手下,让他们起来闹事。这些人攻打县城,占领乡镇,建起堡垒,手里还有兵,势力可大了,结果汝南那边的好多官员也都跟着反了。袁绍一看这情况,高兴坏了,立马又多派了些人去收买、拉拢汝南郡的大官,打算给曹操来个两面夹击,让他措手不及。
袁绍特别瞧得上,也最想结交的一位汝南地区的官员,那就是阳安都尉李通。
李通,外号文达,老家在河南信阳西北那块儿的江夏平春。他年轻的时候,因为爱仗义出手,在江汝那一带有不小的名气,算是当地的大佬。所以汉末天下大乱那会儿,他能召集起一帮人马来保护乡亲们。他还挺有一套的,用些不太光明的手段,把周围其他的大佬们都给收拾了,成了汝南那块儿势力最大的民间团伙头头。曹操一看,这哥们儿行啊,就使劲儿拉拢他,给了他个裨将军的头衔,还封他为建功侯。为了表示重视,曹操还特意划出汝南郡西边两个县,新设了个阳安郡,让李通去管。
在官渡大战快开始前,袁绍也想拉拢李通,给他开出了“征南将军”的高位,又是说好话又是送礼,想让他倒戈。李通在曹操那边,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将军,哪能跟“征南将军”这种大军区的头头比啊,要知道曹操年轻时最大的梦想也就当个“征西将军”。所以李通的亲朋好友和手下都急得眼泪汪汪地劝他:“现在周围各县都反了,就咱们孤立无援,再不收个大靠山,灭亡就是眨眼间的事儿,不如赶紧答应袁绍吧。”可李通却拔剑怒喝:“曹操才是真英明,以后肯定是他统一天下。袁绍虽然势力大,但用人不当,早晚得被灭。我生是曹操的人,死也是曹操的鬼。”说完,他一刀就砍了袁绍派来的使者,还把人头和送的将军印一起打包好,给曹操送了过去,一点后路都没给自己留。
袁绍在南方搞了点动静,点了几把火,结果就汝南那边烧得旺。曹操呢,也不能说完全输了,但他心里还有个疙瘩,特别犯嘀咕,那就是江东的孙家。孙家自打孙坚没了以后,在江南那边已经经营了很长时间。袁术垮台,他们更是趁机收编了不少袁术原来的手下和江北的地盘,现在势力是越来越大了。眼瞅着曹操和袁绍的大战一触即发,曹操对孙家那是真不放心啊。
孙策打败了杀他老爹的黄祖后,顺手就占了华歆管的豫章郡,这样一来,江东的六个郡就都被他收服了。他又瞅准袁曹两家正打得火热,赶紧派庐江太守李术去攻打合肥,那可是江淮水路上的一个重要地方。李术挺给力,把曹操派的扬州刺史严象给干掉了,这样一来,他们就对寿春和谯沛那边构成了威胁。同时呢,他还让弟弟孙权带兵去攻打徐州,不过这次没那么顺利,被广陵太守陈登给挡回来了。孙策一看,这不行啊,还得自己亲自上。他打算先把陈登这个难缠的家伙解决掉,然后顺着广陵的邗沟一路杀到淮河,再往西边打,目标是中原的许都。他想趁着中原乱成一锅粥,直接打到许都去,把皇帝接到江南来逛逛,也好让那些江东的士族们看看,谁才是老大。
吕布、陶谦、袁术、刘表这些人,都是乱世里趁火打劫的小角色,根本不用放在眼里。孙家那边可不一样,他们是个有文有武、组织严密的正牌队伍,在江东打下了稳稳当当的江山。陈登虽然挺能耐,但跟孙家比起来,恐怕也不是个对手。
曹操那边一听到消息,全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这时候,官渡之战已经打响,袁绍的先锋大将颜良正带着兵马围攻东郡太守刘延,想拿下黄河边上的白马渡口,局势紧张得要命。曹操正打算亲自带兵北上帮忙,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去南边救援呢?这可咋办?可把大伙急坏了。就在这时候,郭嘉却跟个神仙似的,好像早就知道了会发生什么,他拍着胸脯跟曹操说:“孙策刚打下江东,他杀的那些人都是勇猛善战、能让手下卖命的厉害角色。不过呢,孙策这个人太轻敌,防备心不足,就算他有百万大军,也跟在中原一个人闯荡没啥区别。要是来个刺客啥的,他也就是个普通人。我看呐,他很快就会死在某个小人物手里。”
没过多长时间,南边那边就传回了消息,说孙策在等军粮的时候,居然偷偷溜出去打猎了。结果这一去不复返,他被仇家的一个门客给暗杀了。这事儿发生在四月初四,真是个倒霉的日子,孙策因为伤势太重没能救回来。然后,他弟弟孙权就接了他的班。至于那些杀孙策的刺客,也被孙策的随从骑兵给追上全干掉了,一个都没跑掉。
郭嘉能料到孙策会怎么死其实不稀奇,让人惊讶的是,他怎么就能确定孙策死的时间刚刚好,不会耽误到袁绍和曹操的官渡大战呢。
这又是一回精明算计,完全就是事先设计好的一套方案。
在《三国那时候的事儿》里头说了这么个故事:曹操私下里跟刘备聊天,结果刘备一不小心把这事儿跟袁绍说了。袁绍一听,就知道曹操心里头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呢。曹操呢,后悔得直拍大腿,恨不得咬掉自己舌头,血都流出来了,他拿这事儿提醒自己,也提醒后人,说话得小心,别啥都说。
注解说明:这些都是党内人士自己给自己取的响亮称号。说到“及”,就是指能带着大家追寻先贤足迹的人,所以“八及”就是八位人生路上的大导师;而“顾”呢,是指用高尚品德影响别人的人,因此“八顾”就代表八位道德上的标兵;至于“俊”,那就是指特别优秀的人,所以“八俊”就是八位杰出的年轻人。在党内这个“英雄榜”上,还有“三君”(就是三位顶尖的大佬)和“八厨”(八位慈善界的明星,这里的“厨”是指拿钱救人的意思)。在这个总共二三十人的名单里,山阳人占了五位,山阳郡在兖州,地方不大,就算在最太平的日子里人口顶多也就六十万,怎么出这么多党内人士呢?这都是因为35年前(公元165年),山阳郡的督邮张俭“带着二十四个老乡自封名号,结成了个小团体”,而刘表正是这个“山阳小团体”里的重要人物,所以他才能在三个榜单上都有名,成了汉末政治舞台上的大红人。
注解3:东汉时候有个规矩,就是《三互法》,它规定本地人不能当本地的州刺史或太守,就连亲家也不行,得避开对方的老家去当官。因为这个规矩,袁家和他们的亲戚都不能在豫州和汝南做地方官。所以,袁绍就靠袁家的门生和老部下,从远处遥控着这边。不过话说回来,袁家在汝南的影响力还是杠杠的:你看,《汉书》里提到汝南郡的,就6个人,做到大官的也就5个;但到了《后汉书》,提到汝南郡的就猛增到64人,做到大官的有61个,这里面还有16个三公、9个九卿呢。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家族,很多都是袁家的门生、老部下或者老乡朋友。
备注一下啊,孙策一开始其实是想让他那个特别勇猛的三弟孙翊来接班的,但后来想了想,还是选了相对比较稳重的孙权。孙策这选择没错,孙翊虽然勇猛,但性格跟孙坚孙策一样火爆,最后就是因为对手下人太狠了,惹了众怒,被叛军给杀了。孙坚、孙策、孙翊这三父子,竟然都是同一个下场,真是让人感慨万分。到了建安二十五年,孙权跟手下那些将领们说:“最近听说你们出门都挺低调,身边也不带多少人,这可不行啊,得注意保护自己。”他反复叮嘱这些有点浮躁的吴将们要加强戒备,这教训真的太深刻了。